2018 09/01 - 2018 09/30

「PETAMU」這個標題取自(印尼文與馬來文的)「你的地圖」(Peta Kamu)的口語用法。在《邊境旅行PETAMU Project》計劃裡,我們試圖以「馬來群島」(Nusantara)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在此指「馬來語」)為引線,來打開一種觀看東南亞地圖的另類取徑。在這種另類的視野裡,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合作,從2016年到2017年之間各自於印尼、馬來西亞半島的實踐歷程,或透過藝術家進駐、訪談、創作,以及與研究員/策展人合作翻譯、訪談、研究等工作,如同在同一張地圖各自發現的不同旅人視野,進而匯聚累積,而將資料庫重新對應至地圖上的特定區塊或邊境。

「Petamu」一字首先可理解為「群島資料庫」藝術家所指稱的「你的地圖」,其中「Peta」有「地圖」的意思,「Tamu」更可以解釋為「訪客」的意思。在跨國/文化的合作部份,我們邀請了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等四組藝術家與創作者,透過進駐創作與共同合作的旅程促成跨文化的交流方案,探索每個邊緣的複雜關係網絡,進而翻轉、開展各種偶遇與異質的連結。

 

展期 | 2018/09/01(六) - 09/30(日)
開幕 | 2018/09/01(六) 6:00 PM
地點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地址 | 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25號(近大橋頭站2號出口)
開放時間 | 每週三 - 日 14:00 - 20:00

 

參展藝術家|

符芳俊(馬來西亞)/曾紫詒(台灣)、林猶進(Jeffrey Lim;馬來西亞)/Posak Jodian(台灣)、Syafiatudina(印尼,合作文字作者)及吳其育(台灣)

 

Yudha Kusuma Putera

Yudha Kusuma Putera,暱稱飛鴻,工作與居住於印尼日惹(Yogyakarta)。自 2011 年起,加入印尼的藝術家團體 Mes56。Mes 56 是一個關注印尼當代攝影發展的藝術團體。飛鴻的藝術作品中經常探討藝術的社會地位或藝術家於社會中的身份。他經常透過攝影的視角或是借助攝影影像的擷取...

劉威延

Urich Lau (劉威延),新加坡籍視覺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講 師,同時擁有墨爾本皇家理工研究院美術碩士學位(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錄像、攝影、版畫為主要創作方式,展覽主要在新加坡外,更延伸至美國、澳洲...

符芳俊

符芳俊生於 1982 年,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視覺藝術家及策展人。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BA Photography,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攝影學學士,作品在國內及國際展覽皆有展出。他是檳城,喬治市冉阿末藝術空間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為其中的成員。近期他參與 一個由日本國際交流...

黃漢沖

黃漢沖 (Jason Wee) 是一位藝術家和作家。他的藝術實踐關注於掏空群體中單一權勢的力量,並支持不同類型聲音存在的可能。他將這些獨特的歷史內涵與場域轉換成各種視覺和書寫材料,並將重點放在其結構、理想主義及未知的未來。他也是 Grey Projects 的創始人及經營者,Grey Projects 是一個關注於策展能力...

Dara Kong

Dara Kong,1990 年生於柬埔寨波蘿勉省( Prey Veng )。他的創作包含各類型的創作媒材,近期則主要從事繪畫創作。他在 Sa Sa Art Projects 擔任技術指導員,同時也在那裡修習繪畫的技巧。Dara 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駐村創作,包含越南胡志明市的 Sàn Art Laboratory(2015-16...

Theodora Agni

Theodora Agni ,1983 年出生於印尼班圖爾,畢業於國立日惹大學(Gadjah Mada University, Yogyakarta, Indonesia),主修傳播學。當代藝術與傳播學之間相似的實踐方式與理論促使她於進入藝術行政管理的領域。

Anang Saptoto

Anang Saptoto 從三年前開始一直在試驗稱為「變形成像」,或被稱為「透視投影」的圖像呈現法。此種方法讓藝術家可藉由因距離或視點不同,而產生觀看時的差異角度,進而實踐作品本身所欲演示出的不同錯覺效果。其創作過程通常始自於 Anang 的隨手剪報,或他個人所收藏的檔案夾中去選擇一個合適的圖像。

 

 

 

Thaweesak
Srithongdee

Thaweesak Srithongdee或Lolay,生於1970年,1996年取得Silapakorn大學美術系碩士。Lolay熱衷於觀察人們生理及心理上的特徵。透過想像力的運用,他在作品中持續思索人們的特徵是否與他們的行為、文化、社會地位及其他因素相關。正如觀看者對不同符號的反應各異,他希望他的觀眾能基於個人經驗運用不同途徑詮釋他的作品。

Patcharapon Tangruen

1981年生於泰國,又以別名Alex Face進行塗鴉創作。游移在城市中的晦澀空間,他將地下生活反映於畫廊空間。許多作品以身著兔子裝的女孩角色表現。Alex畢業於泰國先皇技術學院美術系,曾參與許多街頭藝術展覽,如英國倫敦莫尼克藝術博覽會(2013)、先皇技術學院美術系20週年...

Suraporn Lertwongpaitoon

Jekky生活和工作於曼谷。畢業於Silpakorn大學繪畫雕塑暨圖像藝術系。曾於知名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son創意部門工作。他的作品獲獎數次,也在多所大學擔任客座講師,任教廣告與創意相關課程。2012年,他於泰國Ratchaburi的Tao Hong Tai/dkunst畫廊舉辦首次個展「Stuff like That」,也參與2012「理解的...

Rajan Klomklieng

Rajan Klomklieng 現居住與工作於泰國Ratchaburi。擁有來自泰國西部Jombueng區的背景,其創作方式橫跨多種領域:包括聲音藝術、行為藝術、街頭藝術、文本藝術及錄像。曾獲邀參加2012年於緬甸仰光舉辦的「交會點:東南亞城市藝術祭」。

Jakrawal Nilthamrong

生於1977,畢業於Silpakorn大學版畫系,並取得芝加哥藝術學院科技藝術碩士。目前任教於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系電影相關課程。2007年,Jakrawal獲選為阿姆斯特丹 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兩年駐村藝術家。

Venzha Christ

Venzha Christ現生活於印尼日惹2013年曾受邀至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創作展出的Venzha Christ,個人創作聚焦於新媒體藝術,同時致力於挖掘及融合教育、各類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合作,且嘗試使創作過程不受文化限制地介入民眾社群,以增進藝術實踐中科技面向的關注與分析。

Sakarin
Krue-On

Sakarin Krue-On生於1965年1月7日,Mae Hong Sorn,泰國。現任泰國藝術大學Sanam Chandra學 院副院長/Silpakorn大學繪畫雕塑暨圖像藝術系講師。自2000年以來共舉辦過8次個展:Temple(2000) 、YellowSimple(2001)、Cloud Nine (2004)、2005Crisis (2005)、Equal Opportunity(2006)....

Sutthirat
Supaparinya

Sutthirat Supaparinya 是一位錄像與裝置藝術家。 目前生活與工作於清邁,畢業於清邁大學美術系與 Hochschule Fuer Grafik und Buchkunst 媒體藝術研究所(萊比鍚,德國)。2009,她擔任國際仁川女性藝術家雙年展 ( IWAB,南韓) 主要項目協同策展人,同時也是 2011-2012東南亞影展「Lifescapes」 ( 清邁 ) 的協辦人。

jiandyin

Ji,1969年出生於泰國Ratchaburi,畢業於Silpakorn大學雕塑系碩士班。Yin,1968年出生於泰國清邁,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金工碩士學位。jiandyin是一組跨領域合作的藝術家。他們的 作品聚焦於如何通過創造空間與形式去建構社會語境中的人際關 係。2010年,他們開始了名為「Dialogue: Seeing and Being」 的互動表演,他們在不同的公共空間邀請路人參與,繪製他們 的正面與背面肖像。

Wasinburee
Supanichvoraparch

Wasinburee Supanichvoraparch為一名陶藝家與藝術家,生活和工作於泰國Ratchaburi。在德國蘭修特陶藝技術學校修習製陶 (1991-1993),之後獲取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碩士(1999),主修陶藝和攝影。藝術家參與多次國內外展出,為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泰國館代表...